一张照片里的血色真相:三光政策铁证如山
1938年深秋,河北丰润潘家峪的柿子树刚泛红。村民们像往年一样准备收秋,没人想到大祸临头。1月25日凌晨,日军突然包围村子,把1300多人驱赶到西大坑旁的祠堂。机枪声响起时,8岁的潘贵强躲在柴草堆里,眼睁睁看着爹娘倒在血泊中。等他三天后爬出来,村里90%的房屋
1938年深秋,河北丰润潘家峪的柿子树刚泛红。村民们像往年一样准备收秋,没人想到大祸临头。1月25日凌晨,日军突然包围村子,把1300多人驱赶到西大坑旁的祠堂。机枪声响起时,8岁的潘贵强躲在柴草堆里,眼睁睁看着爹娘倒在血泊中。等他三天后爬出来,村里90%的房屋
1940年秋,重庆曾家岩官邸。蒋介石捏着战报的手指泛白,纸面簌簌作响。战报上"105个团"的数字像根钢针扎进他的太阳穴——三年前他亲手划定的12个丙种团编制,此刻已膨胀成遮天蔽日的巨网。
8月初,唐县白求恩柯棣华纪念馆内,人们在一座复原的小庙手术台前久久驻足——这是依据经典照片《白求恩大夫》复原的蜡像:身着灰布军装的外国医生,正全神贯注地弯着腰为伤员手术。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也是白求恩同志援华抗战牺牲86周年。86年来,党和国家历代领导人都对白求恩和白求恩精神给予了高度评价。白求恩的名字始终被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民所铭记;白求恩的形象始终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高大如初;白求恩的精神已经
“腊月二十六早晨,你真要走?”1996年2月14日一大早,常家堂屋里只剩壁炉的噼啪声。儿子常贵文端着热茶,还想拦一拦,71岁的常孟兰却把早已打好的行囊往肩上一甩,头也不回。
“这条老腿要是再闹腾,干脆把我拽回战壕算了!”——1978年11月16日,北京301医院病房里,徐向前半开玩笑地对主治医生抱怨。医生没敢接茬,只轻轻把被角掖好。就在这时,门外突然响起脚步声,节奏不快,却坚定有力,像行军敲击出的鼓点。推门而入者正是聂荣臻,墨镜半
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有人把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功绩显著且依然在世的八位人士称作“中共八老”,曾在北京主政长达十七年的彭真便是其中之一。
思想与组织准备:五四运动(1919)推动马克思主义在华传播,共产国际指导(1920)下,陈独秀、李大钊等在上海、北京等地建立共产主义小组。
1937年10月,毛泽东在庆祝陕北公学成立的题词中,对革命文化队伍应具有的精神品格进行了明确的阐释:“要造就一大批人,这些人是革命的先锋队。这些人具有政治远见。这些人充满着斗争精神和牺牲精神。这些人是胸怀坦白的,忠诚的,积极的,与正直的。这些人不谋私利,唯一的
创刊于1942年7月7日的《晋察冀画报》,是由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本以摄影为主体的综合性刊物。1941年底日寇占领香港后,上海、武汉、香港等地的画报全部停刊。中华大地除中、美、英三国宣传部门在重庆联合创立了一份作为同盟国宣传工具的战时画报《联合画报》以外,《晋
1937年10月,毛泽东在庆祝陕北公学成立的题词中,对革命文化队伍应具有的精神品格进行了明确的阐释:“要造就一大批人,这些人是革命的先锋队。这些人具有政治远见。这些人充满着斗争精神和牺牲精神。这些人是胸怀坦白的,忠诚的,积极的,与正直的。这些人不谋私利,唯一的
1992年春,北京病房内,开国中将韩伟在弥留之际,用尽最后力气对儿子韩京京留下遗言:“我死后,骨灰送到闽西革命公墓去。”儿子提议是否留一部分在北京或湖北老家,老人坚决摇头:湘江战役时,我带出的闽西子弟都牺牲了,我这个将军是他们用鲜血换来的。我活着不能和他们在一
1946年冬和1947年初,我晋察冀野战军连战皆胜,挫败了敌 人的嚣张气焰。在华北战场上,国民党军队主力集结在北平、天津、 保定和北宁、平绥、平汉铁路北段沿线,主要困守大城市和防护铁 路交通线。南线正太路上的敌人,除石家庄、太原两地兵力较多外, 其他城镇只有一
1953年,朝鲜战场的战事趋于平缓,双方基本上就剩下在谈判桌上商量了。这天邓华正要去开会,突然就接到了中央的电话。
1937 年深秋,当聂荣臻率 115 师一部进驻五台山时,这片海拔千米的山区还笼罩在 "根据地能否生存" 的疑虑中。谁也未曾想到,短短数年间,以五台为中心的晋察冀根据地竟发展成为横跨华北的 "模范抗日堡垒",而核心奥秘,就藏在太行山东麓那片广袤的冀中平原里 —
1939年秋的太行山深处,聂荣臻站在军用地图前,手中的红铅笔悬在半空迟迟未落。地图上代表晋察冀军区的红色区域已覆盖华北四省,但标注主力部队的箭头却齐齐指向其他根据地——冀鲁豫、晋绥、山东、东北……
北平和平解放,对于张继润来说,仍然是一个又喜悦又略带遗憾的消息。解放战争开始以来,傅作义一直是晋察冀解放军的老对手,过去他的国民党兵打死了解放军多少战士,可现在他率部投降了,接受和平改编了……指导员发现了这种矛头,开会为战士们做思想工作,讲和平解放的伟大意义,
沙飞,1912年出生于广东开平,原名司徒传,是中国革命摄影的先驱。他的镜头记录了抗战时期的血与火,留下了无数珍贵影像。他用黑白胶片捕捉八路军在晋察冀的战斗,拍下百姓在战火中的坚韧,也记录了白求恩大夫在手术台前的专注神情。他创办的《晋察冀画报》成为抗战宣传的利器